古往今来,刘邦花了7年打下西汉江山,刘备则在西蜀奋斗了33年才站稳脚跟,朱元璋赶走外族侵略者用了16载,相比之下,李渊父子仅仅用了一年就为大唐打下了根基。
从国家建立的时间来说,是不是就能说明李渊父子很厉害呢?其实也不是这样,李家能够打下江山,背后有着特别的历史原因,他们比起同时期起义的人,实在是运气太好了。
【01 家世好,战略眼光也很重要】
大家都知道,李渊出身显赫,他爷爷李虎在西魏时做到了太尉的高位,还是响当当的“八柱国”之一,去世后还被追封为唐国公。他爸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,还在北周当上了柱国大将军。而他妈妈更是不得了,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,所以说起来,李渊和隋炀帝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表亲关系。
李渊出身显赫,7岁就成了唐国公。长大成人后,他当过谯州、陇州、岐州的刺史,还做过荥阳郡和楼烦郡的太守,后来又在朝廷里担任殿内少监、卫尉少卿,最后还留守在太原。
优渥的家庭背景,加上多年在官场的摸爬滚打,让李渊不仅攒下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,还练就了一双独到的政治慧眼,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同期起义者难以匹敌的。
跟李渊一块儿起兵的反叛贵族子弟也有,像杨玄感、李密就是例子。
说说杨玄感吧,他出身关中地区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,老爸是隋朝的大臣杨素。他靠着老爸的军功得到了重要职位,又因为杨家的名声大,所以在全国都很有名。
杨玄感因为名声太响,让隋炀帝开始怀疑他,这让他心里头有了反意。隋炀帝去打高丽的时候,他瞅准时机造了反,带着人围攻洛阳城,想自己当老大。可惜啊,最后他还是没能成功,被打败了。
有人认为,他之所以失败,就是因为没采纳李密的妙计,那就是一口气打到蓟州,守住临渝关,拦住隋军的后路,然后联合高丽前后夹攻隋军,这样一来,不用打,皇帝就被抓住了。可他偏偏选了最笨的办法,直接去攻打东都洛阳,结果就输了。
从上面说的那些个人原因不难看出,杨玄感真是只看眼前,没有长远的打算。话说回来,李密那么有能耐,怎么最后也栽跟头了呢?
李密和翟让挑起的瓦岗军反叛,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可就跟杨玄感似的,一旦大权在握,他却走了条笨路子,也去攻打洛阳了。
这一行为,不光让隋军纷纷围攻过来,还惹毛了其他占地为王的人,像王世充、宇文化及都跑来攻打他。更糟糕的是,内部还跟翟让闹起了矛盾,结果导致瓦岗军最后被打败了。
李渊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体现得最明显呢?其实就是采纳了李密给杨玄感出的那个“中等计策”,也就是往西边走,进关中,先拿下长安,然后再想办法掌控整个局面。
关中这块地方,周围都是险要关隘,还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。只要能把那些有能力的人都拉拢过来,好好对待长安的老百姓,就能靠着长安的险要地势站稳脚跟。
隋朝末年,起义军多得数不清,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一百多支,能叫得上名字的也有二三十支。不过,真正有本事争天下的反叛力量却没几个。李氏父子呢,他们是借着隋朝的力量发展起来的,又是出身名门望族,吸引了很多能人异士。这样一来,他们天生就有很大的优势。所以说,有个好家世,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好运。
他们不仅能依靠强大的家族背景,而且选择起兵建立国家的时间点也非常关键。
【02 来得早,不如来得巧】
就算是强大的虫子死了,身体也不会立刻变硬。隋炀帝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,隋朝末期统治力量虽然变弱了,但国家机器还在运行。因此,想要起兵反抗并不是那么简单,选择好时机非常关键。
早在公元613年,也就是大业九年的时候,隋文帝杨坚的亲戚窦抗就撺掇李渊起兵造反,但李渊觉得这事开头不吉利,就给拒绝了。
大业十一年,隋朝有个叫夏侯端的官员对李渊说:“如今天下大乱,能平定这一切的,恐怕就是您了。”他也劝李渊起兵。李渊觉得夏侯端说得挺有道理,但还是没有采取行动。
616年,也就是大业十二年的时候,唐俭他们几个又撺掇李渊起兵造反,可他还是说“得好好琢磨琢磨”。
那啥时候才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呢?李渊心里明镜似的,只有当“老百姓被苦役压得喘不过气,天下人都盼着变乱”的时候,起义的大火全面烧起来,才是他出手的最好机会。
隋末那会儿,老百姓起义是从大业七年(611年)开始的,一直到武德七年(624年)才结束,总共闹腾了14年。从614年到617年这几年里,起义的风潮像狂风一样吹遍了隋朝各地,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,大大小小的起义队伍加起来有一百多支,参加的人数加起来有好几百万呢。
农民反抗队伍打来打去后,最后剩下三支很厉害的反隋朝大军,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寨军,河北的窦建德队伍,还有江淮一带的杜伏威部队,这里面瓦岗寨军最厉害。
全国各地纷纷爆发农民反抗,让隋朝的统治受到了很大冲击,就在这时,隋朝的一些地方有权有势的官员开始崭露头角,李渊便是其中的一个。
公元617年,也就是大业十三年的时候,李渊在山西河东当安抚大使,还管着太原的事务,做着晋阳宫的监管,算是这一带最大的军政头头。
他打算带兵往南走,不仅要考虑前面的路,还得留意后面的情况。在动身之前,他干了一件挺重要的事情,就是先稳住突厥那边。
隋朝初期,突厥分成了东和西两大部分。但到了隋朝快结束的时候,他们又合并到了一起。趁着隋朝末年战乱的机会,突厥控制了西域,还把势力扩大到了阴山一带,对中原,特别是晋阳地区,造成了很大的威胁。
为了除掉突厥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,李渊派人给突厥送去了好多贵重的礼物,甚至还暂时向突厥低头称臣。他前后派了两次使者过去,这样一来,后方安稳了,还成功借到了突厥的兵马来帮忙。
李渊没了后顾之忧,可以往南进发了,这时已经到了大业十三年(617年)的七月。他亲自带着三万将士宣誓出征,正式开始起兵反隋。
说来也巧,李渊起兵造反那会儿,刚好李密、窦建德、杜伏威在中原和江淮那边拖住了隋军的大部队,隋炀帝呢,自己呆在江都不动弹。
这样一来,隋朝在长安的军事防守就变得最差了。俗话说,拿下关中就能掌控全局,只要李渊父子占领了关中,他们就能把握住局势的主导权。
李渊瞅准了这个难得的好机会,立刻率军向西进发,一路冲向长安。
隋朝时,长安是国家的首都,也是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汇聚地,李渊轻松地达成了掌控皇帝、号令天下的目标。
拿下长安后,李渊没有急着当皇帝,为了不当出头鸟,他先想办法赢得大家的心,还扶持了只有13岁的杨侑做皇帝。
这样做既能隐藏想造反的事情,减少对手的力量;还能借着让隋朝安稳的旗号,正大光明地招募士兵和购买战马,让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强。
在公元618年,也就是义守二年的四月,隋炀帝遭了难,被人杀掉了。这之后,好多地方的势力和起义队伍都忙着自立为王,或者称帝了。
随着形势的发展,李渊也开始考虑当皇帝建立新国家这件事了。公元618年,也就是武德元年五月,李渊正式坐上皇位,建立了新的国家,取名叫唐朝。
可以说,李渊起兵的时候,时机和地理条件都对他非常有利,但要稳稳当当地坐上皇位,还是靠了他和他儿子们团结一心的力量。
【03 李氏父子为何能坐稳江山?】
李渊和他的儿子们拿下关中后,接下来的打算就是统一全国,把其他地方的那些自立为王的小势力都给打掉。那时候的唐朝,地盘其实挺小的,就只有关中、太原那些地方,大片的土地都还在那些小势力手里呢。
看看这幅地图,你就能明白那时候有哪些大势力了。在西北,薛举和李轨占了一席之地;代北呢,是刘武周的地盘。到了关东,王世充、罗艺、高开道、窦建德和李密这些人都很厉害。往南看,萧梁的势力最大,杜伏威也紧随其后。
这时候,占据关中的李家父子,手底下虽然有二十多万的大军,可因为对手太多,唐朝还是感到挺吃力的。不过好在,李渊有个特别能打仗的好儿子,那就是秦王李世民。
在长安建都后,李渊把唐朝的基本框架搭好了,给儿子们都封了王位,还明确了老大建成是未来的皇帝。接下来,打造唐朝新阶段的重任,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。
要是李世民是个没本事的人,那唐朝的未来可就真让人担心了。好在,他是个非常出色的领袖,当历史的重担压在他肩上时,他挺了过来,经受住了考验,也给自己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。
李世民亲自带兵,先打败了薛举和刘武周,接着又冲出潼关继续战斗。更走运的是,到了武德三年,也就是620年,当他带兵去攻打王世充时,关东的局面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动。
李密斗不过宇文化及,接着又被王世充追击,没办法只好投奔了唐朝。这样一来,唐朝在河南、山东就得到了一些地盘,但好景不长,这些地方很快又被窦建德和王世充给夺走了。
罗艺犹豫了一段时间,最后还是决定投靠大唐,这样一来,唐朝又把幽州给收入囊中了。现在看来,关东打完一系列并吞战后,剩下的主要大佬就只剩王世充和窦建德了。
换句话说,就在李世民在关中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,关东的那些大佬们也在互相掐架。等李世民准备出兵时,关东那边的大佬们已经打得差不多了,这样一来,李世民的压力就小多了,这对他来说,可不是一种好运嘛!
李世民在虎牢关大战一场,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。这两个人物垮台后,唐朝的领土大大扩展,为唐朝的稳定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说到后来的刘黑闼起兵造反,这事儿算是唐朝遇到的第三波大麻烦,毕竟在收拾刘黑闼的过程中,还爆发了玄武门之变。
总而言之,李家父子只用短短一年就创立了大唐王朝,这在当时那个乱世其实挺常见的,许多割据一方的势力也都是这样做的。不过,要想稳稳当当地守住这打下的江山,除了得有实力、招募能人,还得看准时机、碰上好运才行。